两千年黄土文化——绥德民间泥塑与传承人王文瑜

走进绥德王文瑜民间泥塑馆,民俗味十足的泥塑作品摆满柜台,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文瑜正专注制作“中医药炮制”泥塑,将中医文化与黄土文化巧妙融合。

绥德民间泥塑历史超两千年,可追溯至汉朝初期,技术彼时已成熟,按题材分为宗教、建筑、民俗、生活泥塑等类别。其制作需经选土、揉搓、醒泥、加料、捶打等多道工序,再附着于塑料泡沫与铁丝骨架,通过捏、搓、压、勾等技法精雕细琢。

王文瑜与泥塑的缘分始于幼年,三四岁时跟着父母挖胶泥捏小车玩耍,自此心生喜爱。他自幼家境贫寒,初中辍学后,凭借天赋掌握绘画、剪纸、编筐筛等手艺,逢年过节常帮村民剪窗花。17岁起,他正式接触泥塑,未拜专业师傅,22岁便熟练掌握全部技能与要领。

“和泥是技术活也是苦力活,好泥要反复捶打、脚踩,阴凉处醒发半个月,用时加沙子、棉花增硬黏、减裂纹。”王文瑜介绍,人物泥塑关键在五官比例与表情刻画,创作前需对人物年龄、性别等特点心中有数。生于黄土高原的他,以歌颂劳动人民为创作理念,作品多展现20世纪 50-80年代陕北人民的日常与生产场景,穿羊皮袄的背柴老头、做针线活的陕北婆姨等形象,原汁原味讲述黄土文化故事。2022年12月,绥德民间泥塑获评省级非遗。

如今59岁的王文瑜,每周到绥德中小学授课,让孩子借泥塑了解黄土文化;多年来带出众多徒弟,30多人靠泥塑谋生,他也先后获评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、陕西省及国家级乡村工匠名师。2019年起,他在绥德非遗陈列馆、黄土泥塑馆累计接待游客 2万人次,作品《对火》《财(柴)源广进》获国家级奖项,其中《财(柴)源广进》《陕北说书》还成为外交部国礼。


“做泥塑,其实也是在做自己。”王文瑜以匠心让这份“土到极限,雅到极致”的文化之美,破壁出圈、香飘万里。
(宋欢 张丹)